28 February 2017

仇恨

RTHK : 被問任政協副主席是否不尋求連任的安慰獎,梁振英稱兩者無關。

其實可以這樣理解,若真的榮升為國家領導人級別,那便不是安慰獎,而是大獎。

反對派何必再追擊CY呢?一時說是要換人,一時說是要換制度。反對派的思路及策略混亂不堪,惟一清晰的便是所有一切建基於仇恨,以期帶領香港走進萬劫不復的仇恨深淵。

。。。

25 February 2017

hope

having been to Shenzhen alone yesterday, having walked long distance looking for a place, and feeling grateful with some passers-by helping me with the directions and yet feeling frustrated with some others who gave me the cold shoulder, when the weather was cold enough ...

i stayed home all day today, listening to music, thinking about things, keeping myself warm with the heater on, trying to feel what it is like in a prison cell ... (i mean solitary confinement) ...

yesterday, when feeling frustrated, i told myself, God has been patient with us, so i should not lose hope on mankind ... with such thoughts in the chilling winds, my heart got warm again ...

誹謗

生果日報中招。CY 若告生果日報,事件很快會進入司法程序,一切疑點便可澄清。屆時,立法會便無法跟進。除了可以還自己清白,亦可以還廉署清白。

24 February 2017

平衡點再次移位

香港亂局,已引來反彈,平衡點再次移位,包括:不排除前線警員以至管理層對未來定位有重新的考慮,以及中央對香港的管治(行政主導)和司法體系有更新的考量。兩會在即,必有討論。反對派是否洞悉形勢?或是繼續自我分裂?

將來歷史會就近年連串事件作出評價。

參考近期事態發展:

(1) 胡官參選,稱司法權最大,漠視行政主導之憲政架構。

(2) 陳佐洱有關已故魯平之說,令人想起回歸後不久有關居留權的案件,當時終審法院認為,它有司法管轄權去審查人大或其常委會的立法行為是否符合基本法,令全城嘩然。回想自那時起,可能很多法官(包括胡官)均以為香港特區司法權獨大,情況令中央憂心。根據基本法第19條,很明顯終審法院並沒有這方面的權力。況且全國人大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

23 February 2017

「一國兩制」的政治論述

共產主義有它的論述,資本主義有它的論述,均由根本說起。

基本法是全國性法律,而我們的確需要為一國兩制制訂一套政治論述,以解釋並解決香港特有的情況。否則二十年後,香港的政局仍然會兜兜轉轉,繼續迷失方向。

。。。

22 February 2017

中央信任

有三個選擇:

(a) 選一位反對派喜愛的,但建制派不喜歡的。

(b) 選一位建制派喜愛的,但反對派不喜歡的。

(c) 選一位雙方都喜歡的。

從分析角度看,對中央來說,不可火燒後欄。因此,排序是:(c)、(b)、(a)。
...

從分析角度看,上一屆並沒有開出「中央信任」此條件。此乃事先聲明,中央擁有否決實權,可以不作出委任。既然有831決定和自行釋法,不能排除中央會行使其否決權,就像美國總統行使其否決權,不簽署參眾兩院通過了的法案一樣。

http://philip1001.blogspot.hk/2017/01/blog-post_2.html


21 February 2017

中傷法庭罪



純粹表達對「法庭判決過重」不滿,只要是以事論事,是應該容許的。再者,not only must justice be done, it must also be seen to be done。近年,法院多宗判決,委實令不少人錯愕及失望。

此外,英國在2013年已立法取消了中傷法庭罪。

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13/22/section/33/enacted

處理投訴



香港走了歪路,例如:在外國處理投訴,不是像香港這樣的。你可以到外國政府的網頁作投訴,看是怎樣處理的。香港"抄D唔抄D",其實是給英國靠害了。在互聯網世代,某國的國民可以不停地投訴,但須看制度如何處理。

參考澳洲:https://www.border.gov.au/about/contact/provide-feedback/compliments-complaints-suggestions

此外,亦可找一下澳洲個別官員的電話或電郵地址,看是否真的可以找到。

至於香港應該怎樣,可參考: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10698010182377&id=1112460166&hc_location=ufi

投訴文化是果,欠缺處理投訴方法是因,若繼續下去不變,浪費資源,社會難以管治,不是香港之福。

新架坡模式

我一直認為,東方西方價值觀之間,新架坡模式最好。西方崇尚個人主義,而東方則重視家庭及群體生存。

香港人要選擇,是否袋住先?袋住先,其實是妥協。新架坡模式正是一個東西文化薈萃下的妥協模式。

全西方模式,可參考英美現況。蘇格蘭正重新醞釀獨立於英國,而美國在享受了數十年的借貸風光後,現正處於前期撕裂。傳統說法不是說自由民主可以令社會解決紛爭嗎?看現時美國傳媒及反對派如何拖總統後腿,便知美國國運已逆轉。

20 February 2017

犯罪意圖

對於曾蔭權的案件,有以下的問題:

他沒有在行政會議申報利益是事實。但就貪污指控仍没有結論之前,他沒有在行政會議申報利益,是否有【犯罪意圖】呢?若有,為何陪審團未能就貪污指控作出定論?若沒有犯罪意圖,何來定罪呢?

即未能就"接受利益"定罪,又何來就"申報利益"定罪呢?

註:不時有官員或議員沒有申報利益,只是道歉了事。

潘朶拉的盒子

佔中打開了潘朶拉的盒子,今次過重判決打開了另一個潘朶拉的盒子。歷史就是這樣發展的,不為人所掌控。

。。。

19 February 2017

法官 傳媒

注意到過去國際傳媒(包括本地英文電視台)不停地以有色眼鏡報道佔中事件,而法官是看英文台的 (i.e. Pearl news) :

RTHK :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專頁,點名批評美國多間傳媒作出虛假報道,形容它們是美國人民的敵人,呼籲民眾不要相信這些主流傳媒。"

珍而重之

最珍而重之的東西早已不復存在:

共融 -> 撕裂;
關愛 -> 仇恨;
中華文化 -> 粗口謾罵;
言論自由 -> 網上欺凌;
創新 -> 二次創作侮辱;
遊行示威 -> 佔路暴亂;
國際城市 -> 本土閉關;
發展經濟 -> 拉布空轉;
行政主導 -> 司法獨大。

註:胡官稱三權之中,司法最大。
。。。

18 February 2017

教育制度

香港教育制度幾十年來都是很差,但外國也遇到同樣情況。我大膽假設,是因為太多持份者,不單包括教師工會,亦包括校長、家長、政團、評論員、市民及學生,當然亦包括政府及各教育或科目的專家。政治壓力大於很多其他政府政策。太多廚師煮這一煲湯。

制訂政策通常會遇上這樣的張力,包括:(a) 政府與(b) 市民不同的看法,以及(c) 專家與(d) 非專家不同的看法。

有趣的是:當(b) 市民認為所有政策都須交由(c) 專家領導;其後,市民可能會埋怨專家不聽市民的意見。

為何外國似乎可以做到小學及初中"學習愉快"呢?首先,須注意外國的税制和投放教育的資源,以及地區派位制與每間公立學校同樣模式的關係。至於私立學校(或selective school),學生仍然會感到學習壓力,為爭取入讀頂尖大學。

在香港,即使同是資助學校,華仁有大球場,喇沙有泳池,某區某中學只有藍球場,從地區派位角度看,是否公平呢?

此外,有關中學生畢業後的出路,在外國,即使做厭惡性行業,人工都可以養活一家,甚至可以買車買樓,這是個人選擇。換言之,即使不甚勤力讀書,仍然可以"生活愉快"。這是制度使然。

17 February 2017

GDP

雷鼎鳴:“林鄭的教育政綱裏有一項是增加50億開支。對社會來說,這是一項好事,但對政府的預算,卻仍是一種壓力。在發達國家中,教育的公共開支佔GDP的比例一般在4%以上,若套入香港,政府的教育開支應每年千億才達標,但2016至17年的教育經常性開支卻只得747億,所以增加了50億,其實仍未達標。但從此中我們已可見林鄭團隊的平衡之術︰增加教育開支對社會有利,但在人口老化會引致未來財赤壓力及《基本法》的制約下,先增加不算是大數目的50億可算是一種折衷,對社會有好處又不至於帶來財政災難。”
...

以GDP為基礎 x 4% 而不考慮外國與香港實施不同的稅率,是否會計錯數呢?

...

中央打分

達人show通常由(a)評判及(b)觀眾打分。在一國兩制下,除了市民打分,中央如何打分,拭目以待。

RTHK:1項調查發現,約37%受訪者認為曾俊華較為適合做下屆特首;認為林鄭月娥較為適合的有34%。對於誰較有能力做下屆特首,約40%人支持林鄭月娥,36%人支持曾俊華。

...

英文傳媒對法官影響至深


RTHK : 對於法官在判詞指,今次案件令警隊蒙羞和損害香港聲譽,陳祖光表示不評論法官的說法,只是說他對身為警務人員感驕傲,警隊是優良優秀隊伍。
...

就 (a) 令警隊蒙羞;及 (b) 損害香港聲譽:(a) 已由陳祖光作出上述回應,不贅。至於(b),注意到過去國際傳媒(包括本地英文電視台)不停地以有色眼鏡報道佔中事件,而法官是看英文台的,因此很難不作出這個結論,因為很難相信英語系的法官會了解一個已撕裂了的社會,當中另一面的聲音。這是香港作為雙語並重的城市其中一個怪現象。

正如我一直說,本地英文傳媒對法官影響至深。

罪成,如何判?


假如A君向B君吐口水,B君打他,罪成,如何判?

假如A君向警察吐口水,警察打他,罪成,如何判?

註:美國前警察因非法鎗殺罪成,判囚兩年半。

http://www.13newsnow.com/…/stephen-rankin-sentenc…/334782896


尋租、文化

經濟學有economic rent 概念,我唸中學時搞不清楚,甚麼是尋租rent seeking。大學畢業後經朋友解釋才明白多少。近年我對這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原來一切始於買樓收租 (rent),基本上不用工作或付出勞力便可坐享其成,然後才引伸至任何不勞而獲的情況,例如靚仔靚女明星,9分麗質、1分勞力便可豬籠入水。又例如官商勾結等等。

此外,唸大學時研究有關文化(culture) 概念,當時也只是一知半解。2003年經沙士一役,香港人開始集體戴口罩,文化一大轉變。機構文化是另一課題,要麼改變它,要麼被它同化。國與國之間已不單講求軍事力量的比併,而是文化、軟實力的比併。香港人的英語水平無論是說或是寫都是一般;至於書面語,要麼用台灣的國語,要麼用普通話書寫,可謂兩頭不到岸。

語言影響思想,至今香港網民講粗口,似乎比西方國家的網民所講的 F word 有過之而無不及,文化墮落至此,情何以堪。

16 February 2017

投訴文化


香港是一個充滿投訴文化的社會,且看申訴專員公署如何看待投訴,或許有助各公司或機構能更有效地處理各類投訴。

第397章 《申訴專員條例》

第10(1)條列明申訴專員不得展開調查的"其他情況":

投訴人對投訴事項已知悉超過兩年
投訴由匿名者提出
投訴人無從識別或下落不明
投訴並非由感到受屈的人士或適當代表提出
投訴人及投訴事項與香港並無任何關係
投訴人有權利根據法律程序(司法覆核除外)提出上訴或尋求補救辦法

根據第10(2)條,在某些情況下,申訴專員可酌情決定是否展開或中止一項調查,例如:

以前曾調查性質相近的投訴,而結果顯示並無行政失當之處
投訴關乎微不足道的事
投訴事項屬瑣屑無聊、無理取鬧或非真誠作出
因其他理由而無須調查

http://www.ombudsman.hk/zh-hk/about_this_office/role_and_jurisdiction.html

15 February 2017

網上欺凌

林鄭自從開了網頁,每天都被反對派的群眾咒駡,在政治上或策略上如何理解呢?是否網上欺凌?一般人會如何處理網上欺凌呢?會否關掉留言服務或取消該留言呢?或甚至 block 了該網民呢?一般人會有上述選項,至少找 Admin 去處理,但為何從政者沒有呢?難道不能理直氣壯地做一般人做的事情嗎?似乎她的PR團隊仍然未能想通。

12 February 2017

《奉告》



《奉告》

香港電台(RTHK)作為官方喉舌,於1979年推出《奉告》節目,逢星期一至星期五晚播出,讓政府部門向市民大眾解釋政府政策及立場。1987年開始改為逢星期六至星期日晚播出,但在回歸前1996年停播了,之後RTHK變成了反對派電台。

自此,RTHK在其新聞報導、城市論壇、風煙節目,以及搞笑製作方面都是偏幫反對聲音的。

RTHK是官方電台,正如公務員一樣,它的員工應堅守政治中立原則。但有別於其他政府部門須推行政府政策,RTHK作為新聞機構,的確不須偏幫任何一方。假設香港市民正反聲音各半,RTHK理應報導及反映雙方的意見。

過往RTHK報導手法避重就輕,例如報導了某反對意見及理據的同時,只略為報導政府當局已"否認事件",但又不報導其理據等,看似政府理虧,陷政府於不義。

RTHK好像沒有社論,但長時間的風煙及搞笑製作節目已成為它的偏頗社論。

若有意見認為只要有收視便證明其節目受到香港市民歡迎,其實這是個弔詭的問題,因為假設香港市民正反聲音各半,便明白所謂"收視好",只是偏向某一方而已。

https://zh-yue.wikipedia.org/wiki/%E5%A5%89%E5%91%8A

11 February 2017

情何以堪

RTHK:代表300多名民主派選委的「民主300+」召開閉門會議 ... 討論了三個可能性,包括提名曾俊華、胡國興及公民提名 ... 前提是要營造有競爭性及反中聯辦壟斷的特首選舉。
...
是否很奇怪呢?以前也曾提名過梁家傑、余若薇及何俊仁參選,何來現在說要營造有競爭性及反中聯辦壟斷的特首選舉呢?倒不如承認在否決了普選之後只好原地踏步吧。套用長毛的說法,甚至有倒退之嫌,哪有道德高地可言?事已至此,情何以堪!

偏頗

生果日報(即時新聞)在火燒港鐵事件後,報道林鄭抽水慰問,但當財爺也表示慰問時,旋即在報道林鄭抽水該處抽起"抽水"兩字,可見生果日報多麽心虚及偏頗。

10 February 2017

暗票

政治是很現實的事情。選擇站台和投【明票】以提名參選人A君,即表示支持A君及其政綱,把自己的聲譽押上去,若A君勝出,便能獲取政治利益。

投票時,若投【暗票】予參選人B君,事後若B君勝出,難道自話自說已投暗票支持B君?誰人會知曉?誰人會相信?

因此,投暗票之說不可盡信。

。。。

09 February 2017

"一國兩制" and "袋住先" 模式 ...

天主教也採用了 "一國兩制" and "袋住先" 模式。
...

RTHK : "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發表題為《從教會學角度展望中梵交談》的文章,談及中梵關係和主教任命的方式。他表示,中梵雙方經過多輪交談,已有初步成果,可望就此達成協議。

湯漢說,如果教宗在主教候選人的資格及合宜性上有最後的發言權,那麼地方教會的「選舉」就只是「主教團」的「推薦」而已。

湯漢在文中透露,中央政府要求人選符合「愛國」標準,但不關切是否「愛教」,他認為,在這樣的主教任命協議中,不會超出雙方目前正在有效實施的做法。

湯漢在文末提到,北京願意與教宗在主教任命方面達成協議,讓中國天主教會雖然暫時沒有「全部的自由」,然而卻享有「必要的自由」。縱使放棄現在「必要的自由」,也不會讓他們擁有更多的自由,而帶給教會的結果會是全部自由的丟失。或者現在應擁抱「必要的自由」,然後在希望中爭取「全部的自由」,否則放棄「必要的自由」,然後一無所有,在希望中等待不知哪一天到來的「全部的自由」。"

08 February 2017

強積金 高風險組合

強積金分【早期高風險】+【晚期低風險】兩部分的投資組合,我認為是錯誤的。

強積金的目的,是為強迫市民"儲蓄",通過穩健(但低回報)的投資,以盡量抵銷通脹的蠶食。

假如【早期高風險】的投資組合賺了錢,當然值得高興。但既然是高風險,便不能排除蝕錢的可能性。蝕錢便有損儲蓄,影響退休生活,間接增加申請綜援的可能性,把蝕錢的代價轉嫁予其他納税人。

事實上,追求高風險高回報,只能用多餘的錢,即 spare cash,不能用【棺材本】。

...

Split societies


For a long time I have been wondering why there have been splits in societies almost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In the HK context, one might point to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as a major culprit, or the defiant opposition for their intransigence; but elsewhere, such as the Middle East, Thailand, Korea, Taiwan and more recently, UK and USA, societies have been split for one reason or another.

I might be wrong, but I think that the internet plays a major role. Things have been moving so fast these days, people especially young people being able to equip themselves with information (without screening), and each and everyone of us thus becomes an expert in our own right. For the older generation, as one matures and sees more things, conventional wisdom has it that most of us become conservative. However, the young generation nowadays (compared to our youthful years) demand greater pace and immediate reforms. Hence, the inter-generational conflict. They say that the Future belongs to young people. I say the Future is yet to come, but the Present belongs to everyone.

If you argue for something and google it, you may find 1 million results. Not many people care about the fact that if you google otherwise, you will also find 1 million results that are against that something. However, most people would focus on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1 million articles supporting their views, and conclude that this is the Truth. And Google will soon know about your likes, and will give you things that you like, and this kind of self-reinforcement thus forms the basis of our "knowledge".

When people obtain information through Google and Facebook which they like, society becomes divided into two camps with no interaction, let alone debates, and things move so quickly through group chats and forums that one cannot even have time to think. The Post-truth era has arrived, with feelings and positions coming first (立場先行), followed by rationalization and peer reinforcements to fill in the gaps, which is the other way round compared to the conventional way of: (a) definitions and fact finding, (b) contrasts and similarities, (c) debates on pros and cons, (d) rationalism and empiricism, (e) hypothesis and falsification, (f) knowledge and positions formed. Now, it's positions coming first (立場先行). Wearing a pair of "coloured glasses", one could only see the world in that colour. Being pampered in chat groups and forums with like minded people, they don't even bother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other side of the spectrum.

Another way to describe this generation is that (they may not like what I said) nowadays young people have everything they want - cell phones, laptops, money to spend etc. Parents trying to adopt the western way don't exactly know how. For instance, during mass, children are allowed to talk to each other. Not only do their parents not stop them, but they also chat with their kids. Perhaps the parents think that this is freedom. What they don't realize is that freedom comes with a price and civic duties. In this way, young people grow up to think that freedom is to get what they want, namely immediate gratification without inhibition. There is no concept of reality (perhaps only virtual reality). All knowledge and theories about politics (realpolitik), geopolitics, history, political economy, persuasions and negotiations, etc disappear. In negotiations, there is no compromise, no acceptance of reality, and in the end, no-one wins, no progress being made.

The above sums up my views on split societies. Not that I mean the CCP and adults have no responsibility, but I hope to add some dimension to our discussions. There may be something missing, and sorry for some of the jargons.

US federal debt

latest: "Total Federal Government Debt in 2017. At the end of FY 2017 the gross US federal government debt is estimated to be $20.1 trillion, according to the FY17 Federal Budget."

"As of November 19, 2008, the total U.S. federal debt was $10.6 trillion, or about $37,316 per capita."

10 times👆.  that's why Trump dumped Obamacare.  of course the poor won't have medical cover. it's become a double bind situation. the US hegemony is declining.

07 February 2017

bitcoin

my assumption is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no bitcoins.  it feels disadvantaged and jealous. like many other sectors such as aviation, it won't allow foreign firms to make any inroads until it has made some headstart with Chinese firms first.  that's the formula of the China miracle and success. 

the electronic money develop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using the block chain technology,  just my guess, will take over the bitcoin trade in China.  

the bitcoin value has been rising rapidly in the past few years,  all because of Chinese people,  just like buying properties in Australia and Canada, using bitcoins as money laundering 走資 and to bypass the limit of transferring renminbi overseas.   my guess is,  sooner or later this will be stopped.

just my guess.

.

神州觀察
試點數碼貨幣 中國彎道超車
02月07日(二)

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數碼貨幣日前試運行成功,這是中國金融引領世界潮流的一個標誌,也可大力幫助人民幣國際化實現彎道超車。數碼貨幣的橫空出世,無論是對國人的生活還是國際金融新格局,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據報道,中國人民銀行推動的基於區塊鏈的數碼票據交易平台已測試成功,由央行發行的法定數碼貨幣已在該平台試運行。中國央行成為全球首個發行數碼貨幣並開展真實應用的中央銀行,這是中國在金融領域改革創新方面的一大突破。

所謂數碼貨幣,是指數碼化人民幣,是一種法定加密數碼貨幣,它本身是貨幣而不僅僅是支付工具,它的產生對國家和個人都有巨大影響。中國央行每年需要向市場投放相當數額的紙幣,花費上千億元的印鈔成本、損耗成本,如果數碼貨幣取代現金,這筆巨額支出將得到節省。而且數碼貨幣一鍵生成,秒到帳戶,不僅為央行制訂貨幣政策提供強而有力的依據,還能為商家服務大眾提供訊息來源。

更重要的是,數碼貨幣將進一步協助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雖然已獲准加入SDR(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但在美國強力的打壓下,人民幣國際化舉步維艱,還無法與美元抗衡。目前美國國力雖然逐漸衰弱,但仍牢牢控制着國際金融秩序的主導權,尤其美元霸權地位更是牢不可破。但如果在數碼貨幣領域,中國憑藉先進的科技發揮先發優勢,在國際數碼貨幣和國際超主權貨幣體系建設中的標準制訂和參與推動方面引領潮流,有可能撼動美元在國際金融格局中的霸主地位。

對於個人而言,擁有數碼貨幣相當於在手機裏增加了一個虛擬貨幣帳號,可以用於一切經濟行為,而不需要再使用現金。而且數碼貨幣相當於給每一張錢一個「身份證編號」,一張鈔票對應一組數字,這組數字如同身份證一樣,是有加密標示的,能夠輕易驗證真偽。

最關鍵的是,數碼貨幣在流通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會被記錄,從誰的手裏到了誰的手裏,用於支付了甚麼東西。這不僅能夠有效抑制洗錢和製造偽鈔,同時能有效抑制貪污、瀆職等犯罪行為。另外,數碼貨幣在流通中記錄了大家的消費行為,央行還可以根據市場流通需要,隨時調整市場上的貨幣供應。

數碼貨幣前景很美好,但要真正完全流通還有待時日。畢竟中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素質參差不齊,僅僅換新版人民幣都用了十年時間。央行目前試點的法定數碼貨幣技術,也僅在央行與國有銀行之間流通,作為票據流通和準備金,還沒有面向個人用戶。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數碼貨幣和紙幣仍然是共存的,但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數碼貨幣是大勢所趨,無法阻擋的。

06 February 2017

《基本法》第22條

胡官建議,為《基本法》第22條立法,以防止任何人干擾香港內政。不知他為何要這樣做,更加不知他可以如何做到。

關鍵字眼是:【不得干預】、【自行管理】及【遵守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律】。

問題是:【國家行為】及【中央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關係】根本不屬香港【自行管理】的事務。如何立法規管呢?

...

《基本法》第22條 :中央人民政府所屬各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不得干預香港特別行政區根據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務。 ... 中央各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設立的一切機構及其人員均須遵守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律。

《基本法》第19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對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無管轄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在審理案件中遇有涉及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的事實問題,應取得行政長官就該等問題發出的證明文件,上述文件對法院有約束力。行政長官在發出證明文件前,須取得中央人民政府的證明書。

關鍵字眼是:【 ... 等國家行為】,即除了國防、外交,亦有其他。

。。。

兩頭唔到岸

反對派很奇怪,不喜CY,而喜歡財爺。但後者現在加推一項23條!夠晒弔詭。可能兩頭唔到岸。

04 February 2017

休養生息?

兩派要息戰,便須談判。假如不做任何事而等運到都能成事,那麼天下早已太平。

談判講求現實,任何一方開天索價不還價,例如要中央放棄香港管治,那香港只會繼續空轉,等一代、二代亦未能成事,被其他國家及地區繼續抛離,屆時香港已虛度光陰,變為無人理會的城市。

即使昂山素姬得到了全民支持也肯「袋住先」,為緬甸開創了新的局面。

02 February 2017

大學校長

自從徐立之被港大學生趕下台,如今馬斐森亦劈炮唔撈,還有誰願坐上這個位置?中大沈祖堯亦劈炮了,難道只有每況愈下?

移交逃犯

回歸至今,香港特區為移交逃犯安排提供法律基礎的《逃犯條例》(香港法例第503章)仍然不適用於內地。因此,可能出現了所謂內地人員跨境執法的指控。立法會應盡快修補此一漏洞,以免香港(有別於其他西方國家)繼續成為內地逃犯的天堂。

01 February 2017

國家行為

keywords:(1) 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2) 不得干預香港特別行政區根據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務;以及(3) 遵守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律。在基本法的框架下,三者並無矛盾,視乎如何解讀有關國家執法人員在香港"辦事"的實際情況。現時還沒有案例可循。

基本法第19條: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對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無管轄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在審理案件中遇有涉及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的事實問題,應取得行政長官就該等問題發出的證明文件,上述文件對法院有約束力。行政長官在發出證明文件前,須取得中央人民政府的證明書。

基本法第22條:中央人民政府所屬各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不得干預香港特別行政區根據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務。 ... 中央各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設立的一切機構及其人員均須遵守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律。

Sally Yates (三權分立)

在網上寫給另一位網民:

是否有權說不?這是個語意問题。工人有權不上班或不聽老闆的話,老闆有權炒她。有別於三權分立,互相制衡,互相說不,而她則隸屬行政機關,只可聽命總統。她的法律意見,在没有法庭判決之前,只屬與訟雙方的一方,赢輸未定,她為何那麽肯定。她沒有能力為總統護航,理應自行請辭、退位讓賢、保持緘默,或另聘高人外援,而不是背插一刀,出賣總統,打破提供秘密法律意見的傳統及互信。若每一名公務員都是按個人意見行事,則制度必亡、民主必死。此外,作為市民大眾,若不同意總統的政策,可以合法途徑參與遊行示威、提請法院介入審理、游說國會議員進行彈劾,或四年後另選他人,而不是衝擊百年憲制。(註:我不支持特朗普,亦不支持希拉莉。)